推荐文章
查看所有吧>>
活跃用户
    鴿子也能在代際間傳遞知識

    鴿子也能在代際間傳遞知識 表明動物具有集體智慧和文化積累  信鴿像人類一樣,能在彼此認知的基礎上採用更直接的路線回家。圖片來源:Takao Sasaki 本報訊 通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人類已經建立了今天我們所生活的複雜的高科技社會。挖掘上一代人和周圍人的知識,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“人類唯一”的特質。然而行為生物學家發現,信鴿也可以建立集體性知識庫,至少在它們尋找回巢的路時是這樣。像人類一樣,鳥類一起工作,同時傳遞資訊,這讓它們在解決問題時變得越來越好。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英國斯特靈大學心理學家Christine Caldwell表示:“這是該領域一項非常激動人心的研究成果。” 幾十年來,研究人員一直很欽佩鴿子的智慧。之前的研究表明,這種鳥類能夠掌握從符號通訊到初級數學的每件事情。它們同時還使用各種線索尋找回家的路,包括嗅覺、視覺、聲音和磁性。就其自身而言,一隻從同一個地方放飛多次的鴿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修改它的導航,以便優化回家的路線。鳥類彼此之間也會學習特定的路線。由於成群的鴿子往往能夠比單個的鴿子更直接地飛回家,因此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,這是某種“集體智慧”在起作用。 但是這種鳥類能在幾代鴿子的基礎上提高這種歸巢能力嗎?英國牛津大學行為生物學家Dora Biro表示,這種現象被稱為累積的文化演化,被認為是“人類所特有的”。 為了搞清鳥類是否會分享這種能力,Biro和牛津生物學家Takao Sasaki將GPS裝置綁在信鴿的身上,並將它們分為3組——自己歸巢的鴿子、和同一個夥伴一塊飛行的鴿子,以及每6次飛行便調換夥伴的鴿子。 Biro和Sasaki的這項研究基於他們自己設計的著名的“義大利面塔”試驗。在那項試驗中,一個人被要求用生的義大利麵條和黏土建造一座高塔,而另一個觀察者則在旁邊觀看。隨後,建造者離開了,而觀察者被要求在另一個新的觀察者面前建造一座塔。研究人員發現,“10代”觀察者各自建造了與他們的前任相似的塔樓,但高度更高,從而證明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基本想法。 與建造塔不同,鴿子只需飛回家,這是一種本能的行為。所有3組鳥類在最初的幾次飛行中都改進了路線,但在此之後,只有最有經驗的鳥類被定期淘汰的一組會持續接近最完美的路線。研究人員在4月17日出版的《自然—通訊》期刊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。 研究人員指出,兩隻鳥中的新鳥相當於義大利麵條塔試驗中的觀察者,代表了“下一代”,並從經驗豐富的鴿子那裡學習知識。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哈佛大學動物行為學家Albert Kao表示:“我認為這篇論文令人信服地表明,動物群體既可以表現出集體智慧,也可以表現出文化積累。” Biro則強調,一隻沒有經驗的鳥不會開發一條全新的路線,而是通過從上一代鳥那裡獲得的知識改變現有的路線,這是累積文化的一個標誌。 然而,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此深信不疑。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德國圖賓根大學比較心理學家Claudio Tennie表示:“我喜歡這篇論文。它做了仔細而漂亮的工作,但我認為動物是否可以進行文化積累的問題仍然是開放性的。”Tennie認為鴿子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一種新的行為,因此鳥類只是表現出了累積文化的一個亞型。 坦佩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進化人類學家Maxime Derex對此表示贊同。他說,文化積累在人類中要複雜得多。Derex強調,“我們已經從口頭表達發展到書面語言,現在則是更先進的電子通信,而所有鳥類只是可以改善它們的回家路線。” Biro和Sasaki承認鴿子與人類之間存在這種巨大的差異。“但我們的研究表明,隨著代代相傳,非人類動物可以積累知識和改善表現,這滿足了累積文化演化的標準。”Sasaki說,“因此,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,這種能力可能不需要以之前所認為的複雜的認知為基礎。鴿子也能在代際間傳遞知識 表明動物具有集體智慧和文化積累  信鴿像人類一樣,能在彼此認知的基礎上採用更直接的路線回家。圖片來源:Takao Sasaki 本報訊 通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人類已經建立了今天我們所生活的複雜的高科技社會。挖掘上一代人和周圍人的知識,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“人類唯一”的特質。然而行為生物學家發現,信鴿也可以建立集體性知識庫,至少在它們尋找回巢的路時是這樣。像人類一樣,鳥類一起工作,同時傳遞資訊,這讓它們在解決問題時變得越來越好。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英國斯特靈大學心理學家Christine Caldwell表示:“這是該領域一項非常激動人心的研究成果。” 幾十年來,研究人員一直很欽佩鴿子的智慧。之前的研究表明,這種鳥類能夠掌握從符號通訊到初級數學的每件事情。它們同時還使用各種線索尋找回家的路,包括嗅覺、視覺、聲音和磁性。就其自身而言,一隻從同一個地方放飛多次的鴿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修改它的導航,以便優化回家的路線。鳥類彼此之間也會學習特定的路線。由於成群的鴿子往往能夠比單個的鴿子更直接地飛回家,因此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,這是某種“集體智慧”在起作用。 但是這種鳥類能在幾代鴿子的基礎上提高這種歸巢能力嗎?英國牛津大學行為生物學家Dora Biro表示,這種現象被稱為累積的文化演化,被認為是“人類所特有的”。 為了搞清鳥類是否會分享這種能力,Biro和牛津生物學家Takao Sasaki將GPS裝置綁在信鴿的身上,並將它們分為3組——自己歸巢的鴿子、和同一個夥伴一塊飛行的鴿子,以及每6次飛行便調換夥伴的鴿子。 Biro和Sasaki的這項研究基於他們自己設計的著名的“義大利面塔”試驗。在那項試驗中,一個人被要求用生的義大利麵條和黏土建造一座高塔,而另一個觀察者則在旁邊觀看。隨後,建造者離開了,而觀察者被要求在另一個新的觀察者面前建造一座塔。研究人員發現,“10代”觀察者各自建造了與他們的前任相似的塔樓,但高度更高,從而證明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基本想法。 與建造塔不同,鴿子只需飛回家,這是一種本能的行為。所有3組鳥類在最初的幾次飛行中都改進了路線,但在此之後,只有最有經驗的鳥類被定期淘汰的一組會持續接近最完美的路線。研究人員在4月17日出版的《自然—通訊》期刊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。 研究人員指出,兩隻鳥中的新鳥相當於義大利麵條塔試驗中的觀察者,代表了“下一代”,並從經驗豐富的鴿子那裡學習知識。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哈佛大學動物行為學家Albert Kao表示:“我認為這篇論文令人信服地表明,動物群體既可以表現出集體智慧,也可以表現出文化積累。” Biro則強調,一隻沒有經驗的鳥不會開發一條全新的路線,而是通過從上一代鳥那裡獲得的知識改變現有的路線,這是累積文化的一個標誌。 然而,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此深信不疑。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德國圖賓根大學比較心理學家Claudio Tennie表示:“我喜歡這篇論文。它做了仔細而漂亮的工作,但我認為動物是否可以進行文化積累的問題仍然是開放性的。”Tennie認為鴿子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一種新的行為,因此鳥類只是表現出了累積文化的一個亞型。 坦佩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進化人類學家Maxime Derex對此表示贊同。他說,文化積累在人類中要複雜得多。Derex強調,“我們已經從口頭表達發展到書面語言,現在則是更先進的電子通信,而所有鳥類只是可以改善它們的回家路線。” Biro和Sasaki承認鴿子與人類之間存在這種巨大的差異。“但我們的研究表明,隨著代代相傳,非人類動物可以積累知識和改善表現,這滿足了累積文化演化的標準。”Sasaki說,“因此,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,這種能力可能不需要以之前所認為的複雜的認知為基礎。

    排序方式:回复时间 共有2条评论

    雁塔战队刘凯 发表于 2017-04-24 00:50 1 楼

    | PUBLIC_STREAM_REPLY

    个人认证

    爱鸽一生 发表于 2017-04-29 22:47 2 楼

    | PUBLIC_STREAM_REPLY